希望同事可以繼續留在板橋啊!這樣至少有個同事嘛!
今天很難得有跟人在討論佛法,實在讓人覺得很訝異啊!
您好 😊
我有興趣的是 佛法是怎麼 建議對於人要向善的動機 ?
對於善的啟發點~
也就是說 人為了什麼而行善~
儒喔
了解痛苦的本質後 就會設身處地的知道這樣的傷害會造成他人的痛苦。 知道他這樣子的處境,只是因為我們看不到的原因,就是環環相扣,一層一層連接在一起的時候,而不只是侷限於他的外在,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本質跟內在。
但是甚麼是痛苦?這因人而異,有些人一輩子為愛所困、有些人為錢所困、有些人為名利所困,知道了察覺到了,發現這樣的苦,其實是一樣的。重點也要自己有沒有認知到自己為了甚麼東西卡住,不然也很難真正的發自善心。
雖然可能稱呼不同,或是想要的不同,但是對於人的心靈的衝擊是一樣時,就可以跳脫二分法,你跟我阿,東方跟西方、白人跟黑人,因為有了對立,就沒辦法真的把它看成是自己而好好的向善。
如果自己沒有把自己的掏空認真的去認識他人的話,其實也沒有辦法去接納他人,包容他人,更何況是要全心全意的付出對人好呢~
儒喔
淘空不是要把自己變成白癡XDD 而是願意傾聽他人。
不帶偏見,不帶我本身的教育、價值觀、國家文化、階級,傾聽才是真的傾聽。
謝謝你的答案~ 😊
我思索一下再回應你~
儒喔
好喔
我比較不會用專有名詞回答啦 XD
我比較會用我自己對於佛法的理解用人聽得懂的話回應。
畢竟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佛法的專有名詞,而且有時候用又會人讓人覺得很生疏或很硬之類的XDD
我對因緣跟空有一些理解~ 之前有跟懂這方面的學長討論過~
其實我覺得很多事情沒有正確答案~
我之前是接觸哲學 心理學較多,加上一些人生歷練,
對佛法的理解是比較少的~
儒喔
沒確 因為 當你領悟的境界不同 你看到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就會不一樣的感覺 你就會發現為什麼 阿羅漢 菩薩 佛會不同的
我對於佛法的認知是比較玄的~~
講求內心的感受、昇華
儒喔
喔喔 我是因為 心理學跟哲學我都喜歡 而且我發現其實跟佛學也是可以一起互相看的
對的!
比較沒辦法用思考邏輯的方式去理解
其實這就像人生一樣 很多道理人人懂~
但是不是能夠真的領悟會者體會
又不太一樣了
儒喔
對喔~ 像是 慈悲 忍辱 同理心 設身處地 犧牲奉獻 大愛
儒喔
或是 向基督教說 你打我左臉 我讓你打右臉
佛教也有類似的 你殺我我還是會祝福你 不與你結仇
同樣一句話 每個人的解讀也會不一樣
就像很多事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看~
如果單方面的去看 很容易會有所曲解
儒喔
恩阿 可是往往跟人對談的時候 就會陷入對立 然後看到自己想要看的那一面 這時候就要捨下自己的立場 試著去聽 就像是我說的傾聽
像左臉、右臉 我的解讀會變成
其實祝福是發自內心的,跟外在無關~
被打了左臉後,我仍是我~ 不會被影響~
有點空的感覺在~
儒喔
對喔 我不會因為被打 就覺得我被汙辱了~
也不因他們的行為 言語 心就跟著動亂 這樣就代表很容易被任何景物影響
我的實踐上是因為外在事物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自己的內心
儒喔
恩恩 這樣才可以不論在哪樣的環境 都可以而安然
如果可以區分重要或不重要的事情的話,
那其實就不會在意別人對你的想法,或者吃不吃虧了,
因為那些真的都不重要~
別人不了解我,那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是否了解自己。
別人責怪我,那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說的是不是有道理。
重心如果放對了,再大的事情也只是小事。
放錯了,再小的事情也會變大事。
儒喔
對阿 !
通常每個人覺得重要的,往往就會有悲歡離合,也是最難放開,最難讓人安然自在了。
這時候失去,雖然看似痛苦,走過後,才會發現其實之前緊緊握著的只不過也是曇花一現,也敵不了無常。
但是很多人都會卡在這邊。
是呀~
不過我覺得人的情緒是正常的,它反映自己的內心與感受,那是真實存在,並不是假的。
所以要懂得了解、接納、與面對自己的情緒,然後再設法從中走出來。
這跟佛法會相違背嗎?
儒喔
不會喔
條伏內心 就是要認識自己 恐懼什麼 害怕甚麼 不願意放下是為什麼
當你察覺到自己的心 一絲一毫的情緒時 你才可以平靜。
而不是 你討厭負面情緒 就硬壓下去 強迫自己要為善
這就不是真正的為善 要出現於內心真誠!
有因就有果
不可能只有果,設法找到因,並用理解的方式不讓自己再造果,這樣才是好的進步。
嗯~ 我了解~~
如果能夠更了解自己的情緒,參透了本質,那麼情緒變不會起起伏伏了。
很多事情經歷多了 看多了,久了也能看淡了~
我也認同因果論的存在~
事情一定有因才有果~
儒喔
沒錯 心如止水 並不是假的慈悲也不是負面。
而是很多東西 你只是知道 因果論 ,萬物運行的道理而已。
所以也不會強求 也不會攀緣 則會順其自然
那追求呢?
讓自己變得更好~
儒喔
追求哪樣的東西?
只要不因自己的好 也讓自己的心境變的狂喜或是驕傲 狂妄 傲慢 而是越來越平和 平靜 那就是可以的
內外在一定要,我想知道物質這一塊
儒喔
盡心盡力
我同意
儒喔
不能因為 順其自然 就擺爛 就不努力
這也是不如法 因為犯了懶惰 內外兼具 這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我曾在廣播聽到在談論知足
儒喔
恩嗯??
他談到知足是不因為外在事物而感到喜悅,不代表不能去追求外在的事物
所以我能體會你的想法~
有些人會拿知足拿當做放任自己的理由~
儒喔
這是懶惰了。
我也有聽過很多人因為修行,就不顧家裡、不工作,拋妻小,拋棄世間的事情,這其實是非常不好的。
我認為是曲解了原意了~
而且現在學佛 很多就像你說的是 民俗信仰~
已經違背了佛法的本意了~
儒喔
很多人 都會把民俗信仰 套上佛教阿 道教阿 但事實上不是阿XDD
或者是 一貫道 XD
妙禪XD
就像有些人行善是建立在因果論 種善因 得善果,種惡因 得惡果
我覺得那也偏離了行善的本質了
儒喔
這樣就會一直輪迴XDDD
嗯~ 因為那已經建立在不太好的動機上了~
儒喔
因為 你還是無法超脫六道 這六道雖然在我們眼裡看似是真的 但其實是空 更何況還要執著 善因 惡因呢~~
原來如此~
儒喔
你有善報 大不了去當天人 但是很多的下場就是 因為天人有很多的福報 就會懶散 造惡因
如果是因為憐憫別人而行善呢?
儒喔
然後天人沒了 就去三惡到了
惻隱之心 就有慈悲之心 但是要顧得好自己 千萬不可泥和尚過河 不然救不了別人 也救不了自己
剛剛透過你的話才體會到,
幫助人是基於同理心、將心比心,
而不是基於比較或可憐他人(上對下)的心態。
我想差異在自己內心是不是有著相同的感受。
不然應該也不是出自真心。
傾聽 我想可以用這句話來表示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一句最有名的話,就是: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儒喔
沒錯 要把自己甚麼都淘空
我覺得這句話 = 謙虛
謝謝 你讓我學到很多,下次有機會再一起討論吧~ 😊😊
先做其他事情了~
儒喔
不會喔^^ 跟你聊得也很開心
對人寬容。
這一點真的很重要
這一點真的很重要
每個你遇到的人
都可能正在跟你所不知道的困境奮戰著
都可能正在跟你所不知道的困境奮戰著
你不是他人
無法想像別人所經歷的痛
無法想像別人所承受的苦
對人多些寬容吧!
別只是看見別人的缺點
無法想像別人所經歷的痛
無法想像別人所承受的苦
對人多些寬容吧!
別只是看見別人的缺點
多些祝福
少些責備與批評
你的人生也會快樂一些
少些責備與批評
你的人生也會快樂一些
我們都不是聖人
我們都會犯錯
我們都會犯錯
跌倒不重要
重要的是,怎麼爬起來!!!
加油
❤️
重要的是,怎麼爬起來!!!
加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