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2016/12/30 (五) 人際關係也很單純
假如你愛至成傷,你會發現,傷沒有了,卻有更多的愛。
「人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沒有人際 ,世界單純美好。」這句話是被寫在最近滿有名的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裡,基本上我目前個人也覺得這句話還尚無法被推翻,意思是暫時是成立的。
但是如果從更高層面來看,這個煩惱是源自於自身內在的過度缺乏,只要填滿,就不會衍生出很多很多很多東西出來....QQ
我很喜歡德蕾莎修女說的話,除了貧窮和飢餓,世界上最大的問題是孤獨和冷漠。
當然還有別的名人我很喜歡,因為煩惱的源頭是來自於自己,而不是人際關係,就像我也覺得人的心境還有思考的角度和胸懷看的層面會是不一樣的....這已經跟人際關係不一樣。而且沒有人際的另一種層面是不讓他人的眼光受限自己,真正做到自己。
真正做到自己,這是需要勇氣,但是跟沒有人際截然不同,一個是一個人隱居在深山哩,跟山阿草阿樹阿花阿生活,多單純啊!第二種,儘管你在人群在中,你也能夠保有自己,並且能夠和各種不同的人相處融洽。
但是如果從更高層面來看,這個煩惱是源自於自身內在的過度缺乏,只要填滿,就不會衍生出很多很多很多東西出來....QQ
所以說做自己才是最難的!因為你會扯到"人"的看法、"人"的社會價值觀、社會學、語言學、自然學、歷史、地理、還有宗教還有更多的領域,但是這些真的很重要嗎?這些知識只是單單"人"這個物種來涵蓋的。
所以麻~ 不論是不是要認同是人也好、不要是人也好,或者是第三種選項也好,我覺得忠於自己跟這些不會有衝突的.....但是必須要認知"自己"是在哪裡,這可能會比較費力一點。
---------------------------------------------------------------------------
佛所言的本該是不可說,因為真理本來是不可說.... 你所認知的本來就是虛幻、就是無。佛只是要喚起你自己的本性,因為你本身就是好的,所以本來就沒有好與不好。那就起了分別心,我說的這一段阿賴耶識種子也是佛所說的,也是出於許多大乘經典,而且講的更明確更艱深。
依法不依人,我只看佛經所說的,而這些認知也跟歷代諸位大師說的看法也是一致。
當你本性顯現時,何需顧慮呢?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相信你應該知道這句話是出於誰的口中,而你的疑問你的問題,我相信這也都有解答了。
或許你有你的思維、你的看法,但是我只想要奉勸一句,宗教固然是好的,但是還是不要掉入宗教的陷阱…在我的認知裡誤信比不信還來的可怕。
所以佛說了,一切法為平等,為了教化,但是真理是不可說的,所以執著法也是執著。而是最後都放下,是諸法空相......然後我很好奇你說的空間跟時間,要累積能量什麼,是出於哪一部經典..... 我才學殊淺,還不知道佛經有這一段話..... 我不執著於經典,因為經典、佛說的也是空,只是為了讓我們本性自然顯出....
而佛能做到,那是因為它能夠不分別、不分別、不著相,也無累積資糧得這念頭,而是他本性顯現,自然而然.....但我們不是,所以佛才會教我基本的,把不可說的真理,用各種經典把真理說出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回歸本性才是......而這就是本來就俱有的.....
所以才會有這一段話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所以才會有不執著、不分別、不著相,因為眾生認知得與佛言所說的不是一致的,況且真理是"無法說",有得說的、能看到的還不是佛所認知的真理...
楞嚴經裡面有一段很經典的話,佛問阿難一個問題,阿難回應了很多次,但佛說都不是....連阿難尊者是第一智者也是如此,更何況是我們這些凡人呢?
好、壞、無記種子會一直在阿賴耶識,如果你要超脫六道想要領悟,自然就要開始把起心動念的念頭給止住.....而第八阿賴耶識,則是毫無分別,你起了好、壞、無記就如實紀錄。所以這並不是可以用念頭來想這是好這是壞的,因為你得念頭是不可數的~
我不知道你對於我說的佛學名詞有沒有基本概念,因為我覺得這很簡單,而且我說得非常易懂,不像佛經、祖師大德們說的那樣子的艱深。
而且光是你所說的那一個概念是扯到很多很多很多東西的,而不是單單累積,還要累積什麼......像我盡可能的不要說到唯識、中觀等等等等,因為這樣就會說也說不完了。 = =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